全屏 平原县街道地图 平原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 德州平原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德州地图 辖区: 【庆云地图 | 宁津地图 | 临邑地图 | 齐河地图 | 武城地图 | 夏津地图 | 平原地图 | 陵县地图 | 禹城地图 | 乐陵地图 | 德城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平原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平原县为山东省德州市辖县,位于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辖8镇3乡,总人口44万。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

所属地区: 中国 山东省德州市
下辖地区: 王风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等
电话区号: 0534
邮政区码: 253100
面积: 1047平方公里
人口: 45万人(2003年)
著名景点: 千佛塔、文昌阁、龙门石刻、虬龙槐、龙门楼、森罗殿

目录

简介
县名来源
行政区划
地理
资源
经济
交通
城市建设 
历史名人
  1. 综述
  2. 李长水
  3. 任继愈
  4. 邓友梅
  5. 任继周
  6. 董元度
  7. 祢蘅
  8. 刘备
  9. 迟昭平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平原县
部分村名来历
  1. 龙门办事处建新街
  2. 北任庄
  3. 军屯
  4. 十里墅
  5. 石庄
  6. 恩城镇大庄
  7. 其他
民间艺人
  1. 王芹
  2. 单宝柱
  3. 寇宝领
名胜古迹
  1. 千佛塔
  2. 文昌阁
  3. 龙门石刻
  4. 龙门楼
  5. 虬龙槐
  6. 森罗殿
  7. 平原古城遗址
  
  

简介

  平原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辖县,西临马颊河。总面积1047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人(2003年)。是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平原县位于中国山东德州市的东南,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刘备曾为平原县令;唐时一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安禄山叛军;近代则为义和团起事的重要据点。平原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闻名乡野

县名来源

  
平原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平原县名之由来,众说纷纭,旧志记载不一,有以“平原君”名县、“原山”名县、“因地处平原”名县三说。1985年重修《平原县志》时,对三说认真考辨、论证,认为“地处平原”名县说最符合实际。
  以“地处平原”名县说,见于明万历年间御史张蕙撰《平原县志?新 ①砖城记》:“地平土沃无山河之限,此邑之由名。”《续山东考古录》作者清代人叶圭绶,经辨析《水经注》、实地调查并遍阅各府、州、县志,确认“以平原为称汉平原县”。《水经注校?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平原郡治矣。”又《尔雅》:“广平曰原。”由此可见,平原县名之由来,是取地处平原广义说,并非以特定的人和物命名。
  注释:① zhòu(方)有两解:一为井壁。二为用砖砌(井、池子等)。

行政区划

  平原县辖7个镇、3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王凤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坊子乡,王打卦乡、三唐乡、龙门街道办事处、桃园街道办事处、龙门经济开发区。
  1992年10月4日,将平原县的王村店乡划归德州市管辖。
  1996年5月3日,撤销平原县王杲铺乡,设立王杲铺镇(鲁政函民字【1996】20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平原县张华乡,设立张华镇(鲁政函民字【1998】18号)。
  1999年,平原县辖6个镇、12个乡:平原镇、恩城镇、王风楼镇、腰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芦坊乡、王大卦乡、三唐乡、坊子乡、张士府乡、前曹乡、尹屯乡、寇坊乡、林庄乡、王庙乡、苏集乡。
  2000年6月15日,平原县撤销寇家坊乡、炉坊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原镇;撤销张士府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凤楼镇;撤销前曹乡、尹屯乡、林庄乡,合并设立前曹镇,前曹镇人民政府驻原前曹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十里铺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恩城镇;撤销王庙乡、苏集乡,合并设立王庙镇,王庙镇人民政府驻原王庙乡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总人口439701人,各乡镇人口: 平原镇 96800 王风楼镇 51206 前曹镇 52459 恩城镇 56244王庙镇 34489 王杲铺镇 31177张华镇 21615 腰站镇 24302 坊子乡 27692 王打卦乡 23669 三唐乡 2004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

地理

  地理区位:平原县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天津港220公里,黄骅港110公里,济南遥墙机场80公里。京沪铁路贯穿县境南北,平原火车站每天有17次客货在这里停、发,货运站台一次作业能力达5000吨,年吞吐量达50万吨。京福高速公路从平原穿境而过,并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口,乘车到济南机场只需1小时,境内还有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101、315、318省道和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内联乡村、外通全国,客货运输十分方便。

资源

  平原县东临国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北靠国家大型电厂华能电厂,并且本县有装机3万千瓦的热电厂一处,中原油田向县城的天然气供气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平原县工业经济初具规模,已形成了造纸、棉纺、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六大产业。平原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7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全国有名的“粮棉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和“畜牧业强县”。

经济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被誉为"京津蔬菜园区"。 畜牧业发展迅速,是闻名全国的"鸽乡"和蛋鸡大县。2000年,蛋鸡存养量970万只、鸽子存栏量600万只、猪存栏量26万头、牛存栏量28.2万头、羊存栏量23.5万只。
  平原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主要有造纸、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酿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形成了德齐龙化工、征宙机械、沪平永发造纸、照东方纸业、棉纺、青啤(平原)分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公司)。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发达,市场活跃。现有商业网点5000余个,各类专业和综合集贸市场60余处,200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2亿元。

交通

  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设立南北两个出口、105国道、101、315、318省道穿越县境。距济南机场80公里。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发展较快。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城内建有文化娱乐场所8处,还建有多处档次较高的宾馆、酒店。

历史名人

综述

  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

李长水

  李长水 (1851—1907),男,汉族,今山东省平原县王庙镇(原苏集乡)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家境中等。 清光绪年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同时,也加强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欺压蠢昧百姓,外国传教士不断向农村渗透。李长水深受其害,经常被本村恶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从而激发了他反帝爱国的热情和对洋人的愤恨。他先是拜师练拳,又与本村杨传文结社组织义和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为联合外地义和拳共举驱洋人反洋教之大业,李长水邀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和本县义和拳坛主在杠子李庄举行“拜师拳会”,并被众坛主推为“二师兄”(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还与朱红灯等10余名鲁西北义和拳首领共同提出“保清灭洋”的口号,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由秘密结社转变公开组织,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深入发展。
  八月上旬,在杠子李“拜师拳会”的影响下,平原县义和团反洋教、驱洋人、惩治二毛子的斗争此起彼伏。十三日,李长水带领本村拳民斗争了李金榜。平原县知县蒋楷连连接到报案后,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动为“匪患”,要捉拿李长水,并抓走了杠子李庄的6名拳民。李长水决心反抗屈服于洋人的腐败官府。九月五日,李长水请来朱红灯、本明和尚及茌平、长清、高唐等县的义和团高手近300名,还请来本县的部分义和拳手,在杠子李庄周围搭起帐篷,准备迎战官兵。九月初七,蒋楷亲自带数十名勇壮前去了杠子李镇庄,经过短时战斗,蒋楷大败逃回县城。自此,揭开了义和团平原起义的序幕。
  蒋楷战败后,便和恩县知县联名向省府衙门请兵。济南知府昌诒、统领袁世敦、骑兵哨官朱景荣带骑兵一哨、步兵一个营,于九月十日、十一日先后赶到平原。李长水、朱红灯等首领采取了分散官兵兵力的战略,带领义和团千余人转移到地势险要的大芝坊村东的森罗殿。九月十三日,与前去镇压的官兵展开决战,从上午10时打到中午,杀得官兵四散逃窜。在骑兵的援助下(从恩县赶回),官兵败回县城。从而开创了义和团武装起义的先例,对全国义和团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森罗殿大战告捷后,义和团集中转向分散活动。十二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朱红灯、本明和尚、本县的祀砚田、张泽、魏奉宣、杨传义等先后被杀害。李长水被逼出走东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

任继愈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 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1978年起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哲学组召集人,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作为学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四至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继愈先生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领域中高瞻远瞩的学术研究领导者和优秀的学术活动组织者。
  他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为了民族的文化振兴,他以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新修《二十四史》、《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他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创办了《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任继愈先生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期间,牢牢把握国家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国家图书馆新馆及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内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文献保护与抢救等工作,使国家图书馆迈入了世界图书馆先进行列,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任继愈先生还十分关心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青年图书馆员的成长,赢得了全国图书馆界同仁的敬仰和爱戴。
  任继愈先生曾先后到尼泊尔、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南斯拉夫、印度、巴基斯坦访问讲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任继愈先生一生坚持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他把传统贤人的风范转化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情操,把传统道德的忠孝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任继愈先生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任继愈先生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自选集》、《墨子与墨家》、《韩非》、《老子新译》、《天人之际》、《念旧企新》、《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竹影集》等;与人合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等;主编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哲学典》、《中华大典·宗教典》、《中国哲学史》(大学教科书)、《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宗教词典》、《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国历史文化丛书》等。

邓友梅

  邓友梅1931年生,当代著名作家。笔名右枚、方文、锦直、俞冬,平原县张士府乡邓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任继周

  任继周,山东平原人,草地农业科学家。1924年生,1948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48-1950年,师从王栋教授,专攻牧草学。自1950年起,一直在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其中1958-1959年做为草原专家,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河内农林大学讲学。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系主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至三届成员、召集人,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至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天然草地学术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草业科学》主编,《草业学报》主编,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编委。文学创作一级。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董元度

  董元度,乾隆十七年进士,由庶吉士改东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翰林作宫后,乞假南游,来往苏扬之间,寄居卢见曾官署中最久。他与我同住一处,每次推杯饮酒论诗,兴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冬天,我因进京见皇上路过保定,他已精神疲倦,颓然老了。董元度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他的诗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祢蘅

  祢蘅,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小祢家村),汉末重要文学家,原有 著作两卷,早已失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孔子大弟子颜回)、《鹦鹉赋》。《鹦鹉赋》是祢衡的绝世之笔,写得“溢气坌涌”“慷慨高厉”,是祢衡的代表作。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洒之关系》一文中说:“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写文章的了。” 祢衡自幼聪敏,对事物有辨认能力,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恃才傲物”的性格。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重视祢衡的才华和抱负,因此二人结成忘年之交。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大起义,奸臣栋卓把持朝政,天下大乱,祢衡去荆州避难。当他得知汉献帝定都许昌,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时候,本直去许昌。并暗自带着他对于治世政见的文稿,但到许昌后,看到朝中乃是曹操霸权,自己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治国之道,谁人理睬?但他并不把曹氏父子看在眼内,而经常与孔融、杨修议论时事,讥讽朝政。曹操知道后,对他怀恨在心,孔融再荐,曹操便召祢衡当他的鼓吏,在大会群臣的时候,祢衡却穿着旧衣上庭,受到庭吏怒斥后,祢衡在群臣之前,脱光衣服,裸体站在庭堂之上,傲慢而从容地换上鼓吏服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博得众人称赞。使曹操蓄意羞辱祢衡的阴谋遭到失败,反被祢衡羞辱了一番。祢衡这种不媚豪门,不畏权势的大丈夫气概,被后人编成京剧《击鼓骂曹》经世传唱。

刘备

  刘备,蜀汉的建立者昭烈帝刘备,曾当过平原县令及平原国相。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现属河北省)人,生于东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卒于蜀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编席为业。儿时和小朋友嬉戏,说将来我要当皇帝,受到叔父的训斥。年十五,母使行学(游学),和公孙瓒等俱事卢植,对瓒以兄事之。刘备在当官之前,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寡言少语、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团结青少年。中山(汉朝郡,国名,位于现在的冀中)巨商异其为人,赠予很多钱财,给他提供了聚集徒亥的经济条件。

迟昭平

  迟昭平,在西汉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具有威名的巾帼英雄、平原女子迟昭平,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中,熠熠闪光,展示着一代女性的尊严与骄傲。
  迟昭平,平原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自西汉初始年末(公元9)贵族黄戚王莽夺取了汉室帝位,推行了所谓“王田制”,使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翌年,又横征暴敛,还实行了“连坐法”,一家犯“禁”,邻里遭殃,男人惨受惩罚,妻女也收为官婢。加之灾荒连年,疫病蔓延,因此,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起操戈,反对王莽集团的残暴统治。
  从新莽天凤六年开始(19)王莽大兴土木,扩筑宫室,修建九庙,“饰以金银雕文,穷百工之巧……造奇特之宇。同时,又征淑女,选皇后,穷奢极欲不已”。
  贫苦百姓,无法忍受,于地皇二年(21)群雄四起,起义者遍及各地。迟昭平也于同年秋,聚重数千人在河阻中举行起义(现平原城西南),抗官税、荡官衙、杀豪绅、掠贵族、分粮与贫穷百姓,扶危济弱,杀富救贫,一时声威大振,成为众豪强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历史沿革

  平原置县:春秋战国,齐国平原邑。平原名始见。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这是以平原名县最早的记载。至今,平原县已存在2220余年。
  县治驻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县城在张官店东(今王庙镇张官店村东)。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村东迁来今治。
  张官店东的平原县城,存在共770余年。
  今治平原县城,存在共1450余年。
  境内古县:
  
俞灵县:县城在今平原县城南30公里处,名张公城。
  鄃县: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鄃县。县城在今腰站镇王双堂村北,包括相家河以西、恩城镇以南等地。至北齐,省鄃县入平原县。鄃县约存750余年。
  绎幕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绎幕县。县城在今县城西北12.5公里处(今王杲铺镇境内)。至北齐,省绎幕县入平原县。绎幕县约存750余年。
  恩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恩县城由旧城(武城县地)迁来许官镇(今恩城镇)。至1956年,撤销恩县。恩县在平原县境内约存580余年。
  历代隶属:平原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县,包括平原县。《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记:“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154287,口664543。县十九。”平原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东汉,青州部平原国平原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平原郡改属冀州,平原县随属之。
  三国,魏冀州平原国平原县。
  晋十六国,冀州平原国平原县。
  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冀州平原郡平原县。
  南北朝,北魏冀州安德郡平原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移平原郡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县改属渤海郡。
  隋,平原郡平原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为州县二级制,平原县属冀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安德置德州,随还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德州改称平原郡,平原县属之。
  唐,河北道平原郡(德州)平原县。五代,隶属不变。
  宋,河北东路德州平原县。
  金,山东西路德州平原县。
  元,直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德州平原县。
  明,山东(承宣)布政使济南府德州平原县。
  清,山东布政使济南府平原县。
  中华民国,山东省平原县。

历史上的平原县

  东晋置 永和五年(344)置,故址在今广东罗定市境内,属晋康郡。永和七年(346),为平原郡治所,齐永明元年(483)废。
  南朝宋置 刘宋武帝。侨立平原县(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苑城),属侨立平原郡。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平原郡为东平原郡,平原县移治今山东邹平县好生镇平原庄属之。天保七年(556年),天保七年(556年),移平原县治入东平原郡城旧口。隋开皇三年(583年)将北齐平原县治移于邹平故城孙镇,仍称平原县。属齐州。十八年,又改平原为邹平县。
  隋置 开皇九年(589),改龙乡县为平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598),改平原为泷水县。及今罗定市。

部分村名来历

  平原县有800多个村庄。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来历:或因居人姓氏命名,或以地理位置称名,或因某姓朝中为官改名,或由当时某些变故更名等等,均铭刻历史的印痕,既寓意深,也富谐趣。下面仅举几例:

龙门办事处建新街

  北齐前辛姓建村,名小辛庄。平原县城建城后,遭遇饥荒,有一道士于齐周两次割己肉煮之孝敬父母,度过灾荒,村人感其德行,改小辛庄为孝信街。“文革”初期风行“破四旧、立四新”,又改名为建新街。

北任庄

  明洪武年间,任姓迁来建村,取名任乡庄。后该村出了任士平一名大官(曾任刑部右侍郎),改为任庄,又因地处县城北,又名北任庄。

军屯

  明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曾在此地屯军垦荒,供作军需,设军户数家,看守粮仓。当时许多饥民流落到此,也借废军营落户开荒,遂成村落,名军屯。永乐年间,又有郑、李、刘、张、马等姓迁至这里,马姓建村军马场,称马庄,其他几姓倚仓建村,故名郑家仓、李家仓、刘家仓、张家仓。至今,六个村仍互相连接。

十里墅

  清初,丁姓在鬲津河边建此村,取名丁家桥。后来,董探花、张翰林等名宦文人来此建宅、置地、修墓地、筑别墅,该村日益富庶,又因距县城10华里,故称十里墅。

石庄

  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驻军垦地,有一石姓人家来此居住,曹军走后,石姓建村,人口渐多,取名石庄。

恩城镇大庄

  明永乐年间,李姓建村。村西有一片大洼,大雁飞来,常在大洼栖息,人们取村名为大雁李,简称大庄。

其他

  大洞子头:北宋初建村,名毛庵寺。宋仁宗八年,王则造反,占据贝州城。官兵前来镇压,攻城不下,便使兵士、民夫从该村开始挖地道数条,直至贝州城内,王则大骇,遂撤出贝州城,官兵未屠城。人们感官兵不杀之恩,将贝州改为恩州,毛庵寺因仍有地道,改名洞子头,并以一大地道口为界,分为两村,东者谓大洞子头(简称大洞),西者谓小洞子头(简称小洞)。至明万历年间,大洞子头的马姓迁出,又建一村,名马庄。
  北站:相传商代驿道通过此处,并建有驿站。苏获向纣王进献美女妲姬过此,宿于驿站,称此地“很太平”,遂改为太平驿。明代驿改站,因处恩县城北,又称北站。
  东烟台、西烟台:战国时期建村,村中有一烽火台,后分为两村,分别称东烟台、西烟台。至今仍有烽火台遗址。
  腰站镇腰站村:隋大业年间建村,北宋年间称药家镇。明代北京至南京驿道过此,并设站、铺,改称谭家铺。清乾隆年间,漕粮旱路过此,因其地处高唐、恩县两县中间站,又改称腰站。
  锅培口:明代建村于相家河西堤上。有一年,该河大堤溃决,村民各揭自家铁锅共数十口,堵住决口,保住大堤和村庄,遂将村命名锅培口。
  前、后槐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姓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前、后两地建村,为不忘大槐树,取名前、后槐王庄。
  东、西韩营:西汉时建村。大将韩信夜渡平原津,在此扎营,奔袭齐之历下军,胜之。此村取名韩信营,简称韩营,现分东、西韩营两村。
  王凤楼镇王凤楼村:明永乐年间,田姓在此建村,后因传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几近村灭。一王姓迁来居住,建起土楼,且渐富,遂改名王富楼,又演变成王凤楼。另有一传说:明万历年间,有山西省一落第之士王友才,携全家来此居住,夜间忽然一只凤凰飞来栖于树上,霞光万丈,周围树上百鸟朝凤,莺歌燕舞。稍顷,凤凰飞走,百鸟停鸣,一切归于寂静。王友才大为惊喜,认为是吉祥喜庆之兆,遂改村名为王凤楼,寓“凤栖王楼”之意。其妻先后生二女,起名大凤、小凤。王姓繁衍生息,渐成一大村。
  桃园办事处大营张村: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北京东石门迁来建村,取名张庄。清乾隆皇帝东巡时,因该村井水甜,村子大,曾在村前扎营居住,后人改名为大营张。
  仇庄:元末明初,仇、侯两人一卖豆腐,一磨香油,来此定居。后又有张、谭、杨、牛四姓迁来落户,形成一个大村。世代流传几句顺口溜:“千年仇,万年侯,一家磨豆腐,一家磨香油。”
  饮马店:明崇祯年间,孙、管、杨三姓迁来落户,取名太平庄。清乾隆皇帝南巡泰山,经过此处,因村庄水井多,水甘甜,遂令三千军马在此歇息饮水。后人为纪念此事,遂改名饮马店。
  王庙镇张官店:战国时建村,人员渐多,成为一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该邑迁来今治。该地作为平原县城驻地,时间长达七百七十多年。三国时代刘备坐守平原县令,就发生在这里。后张姓人辞去巡抚之职回家开店,故此演变为张官店。
  沙集:明洪武年间建村,取名义和庄。清末,义和团一部曾在村东沙堆上祭刀,又因是集市,故改名沙集。
  张老虎庄与捉虎屯、前杠子李、后杠子李:明正德年间,张姓带一头水牛迁来建村,取名水牛张村。因张姓多体健骠悍,“像群老虎”,又改称张老虎庄。后有与张老虎有宿怨的人分别迁此处建村,一称捉虎屯,一称前杠子李庄(意为能打虎),一称后杠子李庄(意为能赶虎)。
  前曹镇簸箕张庄:传说战国时建村。著名军事家孙膑曾在此用兵摆阵,故名迷惑寨。后因村中张姓家家编簸箕、簸箩,又演变现名。
  鸣鸡店:西汉宣帝年间建村,因种谷多,名小米店。传说东汉末年,张飞鞭打督邮后星夜逃跑至此村,正当鸡叫,又因庄西有座大寺院,故演变为鸣鸡寺。后该村立集多街店,又演变为鸣鸡店。
  吏部王:明代建村。王姓有人在当朝任吏部尚书,故演变今名。
  张铁嘴庄:明代张姓靠桥建村,取名张家桥。后该村出了一名能说会道的人,人称张铁嘴,故演变成村名。
  张达子庙:金代建村名小杨庄。元代蒙古族张姓奉命住此村监视汉人,该人宽厚,不告密,不做坏事,后有人感其德,为他建庙,故改村名为张达子庙。
  刘万斛:元代建村,村人刘万斛中了举人,村人皆喜,故以人名命村名。
  坊子乡曹庄:东汉末建村,相传曹操在此驻过兵,取名曹庄。
  王公屯:相传元代有个皇帝在此住宿,王姓在此建村,取名王宫殿,后演变为现名。
  三唐乡曲六店:明末,曲姓排行六的一人迁来建村,后人渐多,又开一店,故名曲六店。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在此设大营驻跸。又据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在此设过行宫。
  桃园站:相传为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所。明清,北京至济南的驿道由此通过,设桃园站,渐形成村,以站名村。
  虎皮张村:北宋年间建村,名庄科。后明燕王扫北时变为废墟。永乐年间,张、马两姓迁此重新建村,发现庙钟有“虎瓶张”三字,以此命村,后讹传为现名。
  王打卦乡王打卦村:明永乐年间,王姓迁来建村,称王家庄。后王姓一家财主与一名御史打官司,将家业花光,不得已进行打卦,靠此收入在京城继续告状,终将官司打赢,为此更为今名。
  义和庄:明永乐年间,陈姓迁来建村。后因与邻村发生土地纠纷,全村人既讲理,又讲团结、讲义气,胜了邻村,故改现名。
  王杲铺镇王杲铺村:北宋初,有个名王杲的人建村,取名王杲屯,并在驿道设铺接待移民,为念其恩德,故更名为王杲铺。
  张华镇范庄:明崇祯年间,原为范阁老墓地,范姓守墓发展成村,故名。

民间艺人

王芹

  女,40岁,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西咸村人。7岁时开始习画,21岁时,平原县文化馆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绘画培训班。 2003年4月开始铅笔勾画《红楼梦》人物,2004年12月画毕封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宽80公分的《红楼梦》连环画总长100米。2004年元旦期间在腰站镇政府大会议室把自己的百米《红楼梦》长卷向全镇百姓免费展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之后,王芹又开始了她的长卷新作《金瓶梅》,2006年初将创作完毕。

单宝柱

  男,42岁,平原县平原镇闫庄村人。自小对美术情有独钟,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室内装饰。曾做过16年的木工,结缘根雕艺术与他的木工基础和美术爱好有很大的关系。1984年的春天,23岁的他开始了根雕艺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奇形怪状的树根进行多种角度揣摩研究,然后用灵巧的双手雕刻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植物。为了更好地研究根雕艺术,单宝柱平时认真观察《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的一举一动,并经常到济南、泰安、青岛等地和一些知名的根雕艺术家切磋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农民单宝柱的根雕艺术曾在德州电视台和县电台做过专题报道,其部分作品也被知名人士收藏。现在共创作根雕艺术作品200余件。

寇宝领

  男,32岁,平原县腰站镇小白村人。对于剪纸,他既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没有家人的感染熏陶。有独特的绘画天赋,1987年,在一次省报主办的剪纸比赛中,他的作品“百鸟迎春”得了三等奖;1990年,寇宝领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大赛,此次大赛共有参赛选手13万人,他在比赛中,仅用了1小时零20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剪纸作品在众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获鼓励奖,成为全国56名获奖者之一。曾拜原山东省民间剪纸协会主席范作信为师,在1993年中国当代民间剪纸艺术大赛中,他有“齐心协力送公粮”等6幅作品获奖。1997年夏天,寇宝领应邀去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参加剪纸比赛,并以一幅“国泰民安日,广安庆有余”剪纸作品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十几年间,寇宝领在《农民日报》、《新疆合作经济报》、《大众日报》、《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等报纸杂志上共发表剪纸作品500余幅,其作品曾多次被外国友人索取收藏。

名胜古迹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 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
  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
  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文昌阁

  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 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文昌阁作为明代古建筑,饱经了风雨沧桑,见证了世事变迁。

龙门石刻

  “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 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龙门楼

  “龙 门”原建筑在城东南角的水门上,外靠城壕,内邻“琵琶湾”,它初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龙门”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文昌阁”,下层便是“龙门楼”。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
  “龙门楼”,虽不是奇工巧刻的灵雕画阁,却也有雄伟高峙、虎踞龙腾的角檐飞榭之姿,又加短墙花砌,有登临凭眺旷野神怡之幽,缅怀古人雅风之趣。“龙门楼”正面,有一青石“龙门”碑嵌在洞楣之上,这块碑高152公分,宽64公分,厚17公分,碑无花边,中间刻有高100公分,宽50公分,一笔而就、龙飞凤舞、神彩奇特的狂草“龙门”两个大字。起笔之处,形似“龙门”,运力苍劲,浑有神韵,毫路风雅,古朴雄健,气势酣畅,颇有特色。

虬龙槐

  “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
  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
  这株古槐,年代久远。当地民间传说是: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东临泰山的时候(公元前210年)回驾不远,病逝于平原津(据平原旧志记载,平原津在城南40里,现已湮没),曾在这株大槐树底下停尸,至今不招蚊蝇(据实考,秦始皇突发病于平原津渡口、死于回长安的路上沙丘——现为河北省广宗县。病重的秦始皇路经腰站镇,在此树下歇驾较为可信)。
  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长葳然,枝繁叶茂,树冠覆盖直径10.8米。尤为奇特的是在繁枝复映下,向西偏南的一枝古干,有主干横出,长得“拱腰苍劲,巨爪雄伸,形态逼真,莽弱虬龙”;“龙鳞龙爪、龙头龙眼、龙须龙牙,历历传神”,无怪乎有人说:“这可能是秦始皇死后回长安的意象在树上长出来了。”此槐景观,至今尤存,20世纪90年代初,选入“中华古槐”一书。

森罗殿

  威镇洋教,义和团大战官兵的遗址——森罗殿,位于平原城西十八华里、马颊河东岸,大芝坊(原称芝隍)村东头,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筑。它气势轩伟,工艺精良,布局得当,错落有序;座北面南,高台石阶,前有一座青砖蓝瓦的药王庙。
  大门为半圆拱形,横墙挑角,朱漆大门,布钉吊不,楣洞之上是雕砖花砌的横镶池匾,内嵌“森罗殿”三个遒劲大字。进穿心殿门,两旁空间内各塑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鞍齐备,傍有武士,宛若活人。
  前院内有大古松一株,高十数丈,葳蕤苍郁。前殿五间,圆柱廊厦,高脊建瓴,翘檐飞角,上有蚣马狗子咬狼之类,显得气魄尤见古风凌健,正殿门额上有朱绛漆木匾一幅,书“森罗宝殿”四个流金大字。殿宇之内,正壁前迎门便是一尊“伟岸”肃坐的“五帝阎君”塑像,殿顶之下,坡悬着一幅金字横匾,刻有“森罗大帝”四字,落书为“睿亲王”手书,这幅匾额真伪难考。长条供桌上,有三腿“鼎”式的大铁香炉。下面更有“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的各种塑像,真是奇幻刁钻、雄纤分明,布局分野、场面宏大,层次错落、形态骇人、素有“万象布照、千灵怪巧”之称,俨然摆着一副阴曹地府的“衙门”气势。东西墙上绘满各种宣扬“因果报应”的壁画。
  后大殿也是五间,建筑样式与前相似,唯殿堂内却是佛教敬仰的“佛象”,也是和尚念经参禅的地方。前后殿外有东西廊房,俱是格窗朱户,漆光耀目,廊内“壁画累牍”,大多是宣扬“十八层地狱”中“二十四轮回”的封建迷信之类,唯“一丝半缕”劝人向善的内容,也是微小的可取之处。
  前殿西南隅有一钟亭,内有千斤古铁钟一口悬在亭内。后殿后还有僧舍、仓库、敞棚、菜园、水井、磨房等,西墙有通外的小门。历代都有僧人居住。但也有道士间居。殿前大门外,有一条东西大壑叫“牛头沟”直通马颊河内。
  象这样阴阳相聚的古建筑群,在直鲁交界的华北地区,却很少见,唯正定有一处相似,但却又无药王庙相衬。
  森罗殿建于何年,无可考证,但这里的香火,明代最盛。每逢新春正月十八日开始,便有七天的香火会,远近百里、人马云集,僧道广聚,买卖兴隆,也是武侠荟萃、仕女游春,良莠混杂的聚集处,这种群众性的香火习俗,直延续到解放后土改时将偶象毁掉为止。
  清光绪二十五年秋九月(1899年10月18日)朱红灯、李长水等义和团拳首,聚众三千,以“扶清灭洋”的宗旨,举行武装起义,大败官兵八百,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用鲜血在森罗殿前,写下了一支农民起义悲壮的史诗。
  森罗殿原建筑,虽已湮没,但遗址尚存,现为大芝坊小学,故应将这一古遗址载入史册,以铭后世。

平原古城遗址

  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张官店地方,这一带原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后因地表变化而又形成了较为低洼的现状。此处又是马颊、笃马、鬲津、鸿沟等九条自然和人工河流汇集的“沼泽之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陆终氏”和“有穷氏”的氏族部落在这里混合居住。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对新石器的使用,据考古学家推断是公元前四千二百年至三千七百年之间传入黄河下游北岸的。从现在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石镰”判断,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的时候就有耕耘、狩猎于此的百姓。据古代文献记载现今平原附近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有“有穷氏”“有鬲氏”这两个重要部落在这里生活。根据山东省考古专家,按照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陶片”等古文物鉴定,平原古城属于商代早期的遗址(公元前16世纪)无疑。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对齐国大胆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此时平原正属齐)。据史书记载:“管仲首先对国(都邑)鄙(乡村)进行整顿。他本着‘定民这居’、‘勿使杂处’的精神,在国中分设二十一乡,在鄙处实行邑、卒、乡、县(三乡为一县)属制度。”另据典籍记载:“齐襄公十九年(公元前679年)风沙卫(原齐将)奔高唐,京相璠(史学家)曰平原。”由此而证,平原古城是一个古县郡址之一。
  平原古城的城,建于何年,实难信考。但在公元前284年燕赵伐齐破七十余城,就提到了“城”字。据旧县志记载“斡”封平原王,曾筑三里城、七里廓以设防。如按汉武帝封宣王之弟“斡”应约为公元前130年,为燕赵伐齐之时说的城相近。有人认为“斡”是司马斡,司马斡封王当是两晋(公元260年)前后的故事,与公元前就提到的城相关将近五百年,实难相符。到底城建于何时,尚待细考。
  根据现存的遣址残垣推断,究视具是黄粘土夯打结构。传说是分内外两城,为东西长,南北短的形城池,并不称方园。城墙原高七尺,宽三丈。但城内的街巷,那些邑宰王侯府第,却无迹可寻,更无传说可依。什么楼台殿阁、香寺古庙,都是后人的想像罢了。
  从西汉(公元前130年)后的八百年间,曾先后有二十一人封“平原王”、“平原侯”、“平原君”的记载,但有的封平原,并不在平原;魏明帝曾封“平原侯”,其实他并未住在平原,而“代国相”的汉昭烈帝刘备,实坐了平原,也就是这座古城。因此,平原历史上便成了兵家相争之地,项羽击田荣,曹操战袁绍的大战,都发生在平原地方。
  在明、清,乃至民国初时,古城遗址尚清晰可辩。还有什么“先有张官店,后有俞灵县,没有俞灵县,还有张官店”的歌谣,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黄河改道,在这里留下了大片的冲积平原和浅水沼泽。从地表上看却是碧波灵光,杨柳生风,芦苇丛生,水鸟成群的绮丽风光。椐传说曾有过“楼台城廓”的蜃景在半天云霓中出现。因此在旧志艺文卷中收有“古城霭影”的诗云:
  古城徒留麦黍痕,蜃楼海市涌朝暾,
  停车一访当年事,父老犹传拱岱门。
  现在平原城原来的城有四门。南曰“迎薰”(悦心向阳之意),北叫“拱极”(拜北斗星之诚),东门是“控岱”(借喻为泰岱门户),西门称“朝京”(寓崇敬周文王之朝歌之政),都是迁城时按原古城而设。如今的平原城始建北齐(公元554年),而秋砖雕城门楼则是明成化年间的事,而人们怀念原古城的心情油然昭在。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